跳出關稅看談判:“7月9日”還重要嗎?

對於一個在談判中不守時的對手,真的還需要糾結於某個具體的時點嗎?這是民生證券持續跟蹤特朗普貿易政策以來最大的感受和疑問,從2月以來特朗普關稅的起起伏伏、反反復復已經成爲常態,TACO交易已經深入人心。7月9日,作爲明面上第一階段暫緩結束的時間節點,說它重要,那是因爲特朗普確實需要給民衆和國際社會一個“交待”;說它不重要則是很多事情的走向在4月以來的兩個多月裏已經埋下“草灰蛇线”,“7月9日”雖然給了市場短期更多的波動,但在特朗普重塑全球貿易的版圖中可能並不重要。

首先來說說特朗普的“交待”民生證券覺得核心就在於兩個方面:一是要突出“勝利”;二是要展現強勢和壓迫感(至少在民衆面前)。

強調“勝利”和成果,在階段性收官階段就要“抓小放大”這和民生證券在之前報告《以退爲進?美國貿易談判追蹤分析框架》提到的貿易談判過程中是“抓大放小”,形成對比。 在4月初以來的大部分談判時間內,美國貿易談判的主要精力是花在日本、中國、韓國、歐盟、印度等大型經濟體上的,主要的想法很明確,爭取在有限時間內,至少通過一、兩個大型經濟體的突破來“以點帶面”,撬動盡可能多的成果

想法是好的,但是“事與愿違”。到目前爲止,美國和大型經濟體的談判成果比較有限,大多還是往臨時性、原則性協議或者談判延期方向努力,達成正式全面貿易協議的可能性很低。到了階段性收官時刻,大型經濟體搞不定,就只能找“軟柿子”,在中小型經濟體上以量取勝,比如越南、柬埔寨、印尼等。

展現“強勢”,這個市場都比較熟悉,但市場環境已經不一樣。過去的幾個月裏,市場已經見識到了特朗普的關稅手段,包括口頭威脅,中止談判威脅,報復性關稅威脅甚至可能短期內真的落地高關稅(然後取消)。所以79日當周特朗普可能“故技重施”,市場波動也會比較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和4月初相比,當前的市場環境有明顯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美股,已經刷新歷史新高,這是特朗普“上強度”的重要底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特朗普的風格,需要警惕短期的波動,比如“報復性稅率”可以更高(最高可達70%),比如提前公布232調查等

其次對於貿易協議的內容能有什么期待呢?同樣也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這個問題:一是能夠談成的會是什么樣的?二是沒有談成的會發展成什么樣?

能夠談成的,英國和越南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類型。英國是“親密盟友”而且在供應鏈上和中國直接關聯相對較少;越南則是“軟柿子”型的代表,對美國有極強的依賴,而在供應鏈上也和中國聯系緊密。

盟友、有一定國家實力:相對低的基准關稅+部分放开市場+行業出口限額。英國最早和美國達成協議,雖然由於時間倉促(“慶祝”對等關稅一個月)協議內容其實並不完備,但從基本雛形上看,關稅稅率會相對偏低,在市場放开上也相對有限,而行業上則主要通過限額的形式避免更高的關稅、同時也限制了被徵稅國的相關出口。

國力相對偏弱的小國:相對更高的稅率+更徹底的門戶开放。越南比較有代表性:美國徵收的關稅是在基准的10%上額外增加10%(當然對於對美貿易赤字規模較小、甚至盈余的小國,應該也是10%),同時要求越南對所有的美國進口實施零關稅。而具體的行業關稅上可能因爲時間、精力問題,細化程度不會太高,對於有沒有限額可能都要打個問號。

在限制中國上,參考目前已公布的貿易協議,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方式。一是可能使用海關監管等執法措施,並未設置明確的轉口稅,比如英美貿易協議中美國要求英國加大對第三方國家的海關審查;二是直接對轉口貿易設置更高的關稅,比如美國對所有通過越南轉口的商品加徵的40%民生證券認爲這種區別一方面和國家實力有關,一方面也與供應鏈上的相關性有關,因此民生證券傾向於認爲歐洲、日、韓、印等會採取前一種方式,而對於亞洲的其他國家則可能會採取關稅的方式

對於短期內可能無法達成全面貿易協議的國家,“大棒+胡羅卜”,達成臨時性協議後繼續談。這主要集中在大國,所以特朗普的“恐嚇”會大打折扣。從中國的例子中,大國們似乎都得到了不少靈感。

民生證券在之前報告《以退爲進?美國貿易談判追蹤分析框架》中提到,站在中國的視角,衡量美國第一階段談判的成果,關鍵就看和日本和歐盟的談判進展如何。從目前看,美國階段性的貿易談判是不成功的。

美日:汽車關稅的尷尬境地。日本是美國在對等關稅上最早开始談判的國家,也是大國中除英國外,一度最接近達成協議的。而日本在農產品進口和限制中國上已經傾向於對美國作出讓步,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汽車關稅(25%((()。解決的思路預計還是出口配額,問題在三個方面:多少配額?配額內的關稅能否降到0?以及超過配額的部分能否甚至在明顯低於25%的水平。這裏面的難點在於,美國一方面要考慮國內市場的供需問題;另一方面,美英協議的汽車關稅模板是“限額內10%/限額外25%”,美國如果讓步,美英協議也得重新調整

美歐:有限報復+大概率延期。從當前歐盟的表態和美歐談判的進展看:首先截至上周末,談判依舊不順利;其次,歐盟短期的核心訴求很明確,希望延長暫緩期(而不是取消所有關稅),可以達成原則性協議;第三,歐盟也很強硬,對於報復持开放態度。

民生證券傾向於認爲,79日美歐和美日都無法達成全面貿易協議;美國提高關稅,歐盟大概率會相應徵收報復性關稅(比如714日對210億美國商品進口加稅);最終在7月底之前雙方會就延長暫停期(30-90天)達成一致

最後來說一說“79日”以及之後重要走向和值得關注的事項

首先,雖然和中美協議的直接關系不大,但是會有重要线索。關注美國對轉口貿易設置的關稅水平,這可能會是美國最終對中國出口設置關稅水平的重要參考民生證券傾向於認爲美國設置轉口關稅更像是堵漏洞的“補丁”,目的不是封死中國出口,而是想在中國出口上收更多的錢,那么順理成章,對中國借道他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徵收的關稅,應該會比較接近美國直接對中國出口的關稅。

以越南爲例,轉口關稅40%,考慮到今年加徵關稅前美國對華關稅的平均稅率在12%左右,本輪中美談判美國的目標關稅稅率可能是+30%左右(可能會略高一些)

其次,美國貿易摩擦的範式可能要發生變化了,從全面關稅逐步向供應鏈和國際稅收轉變,甚至未來可能進一步限制各國金融和在美投資。全面/對等關稅作爲“主战武器”已經基本完成增收10%以上關稅的任務,但作爲談判工具似乎過於單薄——對於推進此前特朗普全球“對等”的野心,在邊際上的作用會受限。而從4月以來的情況看,出現了兩條新的主线:供應鏈和全球稅收。而圍繞的主題,無非是“多收錢、少付錢以及安全”。

供應鏈:圍堵+重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美之間在稀土和科技產業鏈上的競爭和摩擦;二是在貿易談判中附帶限制中國的條款和內容;

三是確有“近憂”的232調查,從特朗普不安分的本性來看,等貿易談判階階段性收官後,很可能會順勢拋出,從目前看風險比較大的行業是銅、木材及其制品、半導體/半導體設備以及醫藥/藥品成分。

全球稅收:899條款可能只是开始。在對等關稅的原始版本中,特朗普的設想是通過關稅一次性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公平問題,其中甚至包括貿易對手國內的稅制,比如增值稅(可參見民生證券之前的報告《注定不對等:對等關稅分析指南》)。899條款的初衷正在於此,而刪除899條款也是因爲白宮與G7達成一致,免除美國公司可能在經合組織國家被加徵的最低稅收(經合組織第二支柱稅制,美國已經退出),而這僅僅是解決了與UTPR原則(徵稅不足的利潤原則)相關的主要問題。其他所謂的“不公平稅收”問題,例如數字服務稅(DST)的問題遠遠沒有解決,6月末特朗普正是因爲數字服務稅問題,單方面中止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而對於數字服務稅同樣盛行的歐洲,白宮同樣不會就此而善罷甘休。

最後,對於市場的影響,需要跳出關稅、更加立體的進行分析。民生證券傾向於至少從貿易/外交,減稅/財政和美聯儲三個維度去觀察:

貿易/外交上:跳過79日前後的動蕩,後續重要的可能是232調查的推進,以及在89中美之間在貿易和外交上很可能出現的進展。

減稅/財政上:減稅方案生效後,美國債務上限問題階段性解決,財政上的兩兩大問題:財政账戶補充資金,從市場上抽走多少錢?美債發行的期限結構,可能會發生調整

美聯儲:第三季度將是白宮和美聯儲關於獨立性爭論的高潮。而918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很可能是“答案揭曉”的關鍵時刻。

風險提示:美國經貿政策大幅變動關稅擴散超預期,導致全球經濟超預期放緩、市場調整幅度加大。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於2025年7月7日發布的《跳出關稅看談判:“7月9日”還重要嗎?》,分析師:邵翔 S0100524080007


標題:跳出關稅看談判:“7月9日”還重要嗎?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