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免費遊戲《龍傲天的多元宇宙》在Steam上線了。根據開發者介紹,這是一款角色扮演遊戲,“玩家扮演穿越者宇文火焰,通過學習複習來培養屬性,與9名女性進行卡牌對戰,培養羈絆,解鎖劇情,挑戰老師和校長,目標是回到原來的世界”。從玩法到內容,《龍傲天的多元宇宙》在Steam浩如煙海的作品中都顯得併不起眼,只有那些熟悉此類游戲的玩家才能根據經驗搜索到——直白一點說,它是一款面向“紳士”玩家的擦邊球遊戲。
但和諸多前輩擦邊球作品不同的是,一向比較包容的“紳士”玩家們,對《龍傲天的多元宇宙》相當苛刻,差評頗多。對一個本體免費、“開發者支持包”僅售6元的遊戲來說,這樣的評價並不多見。 6月3日,主創將開發者支持包的價格漲到了18元,讓玩家與製作者的矛盾再度升級,不僅漲價公告下罵聲一片,評價直奔“多半差評”而去(目前顯示為“褒貶不一”),甚至已經買過贊助包的玩家也紛紛打出差評。
掀起這場“口袋裡的戰爭”的源頭,是近來十分火熱的話題——AI生成圖。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畢竟當AI繪圖剛剛興起時,就有不少人戲稱“肯定會拿來先做那種東西”,圍觀者也大多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可是,當AI繪圖真的出現在“小黃油”中,玩家們展示出的是相對負面的情緒——《龍傲天的多元宇宙》不是利用了AI繪圖的第一個遊戲,卻也能讓我們從中一窺AI給遊戲產業的某個角落帶來的影響。

■ “紳士”之怒
圍繞著《龍傲天的多元宇宙》展開的事件其實並不復雜:遊戲上線之初,本體免費,作為收費手段的開發者支持包定價6元,比較符合擦邊球遊戲的“常識”。因此,相當一部分玩家,不論有沒有發覺圖片的蹊蹺,依舊遵循著“付費看圖”的老習慣,給出了好評。
一般意義上,玩家更容易把這類游戲裡的立繪等圖案理解成是作者自己手繪的。但是,《龍傲天的多元宇宙》在美術風格上幾乎毫無掩飾,所以迅速迎來了部分玩家的質疑。紙終究包不住火,AI話題在網上一直保持著熱度,甚至有些機構已經拿來用在諸如廣告、直播封面之類的地方,接受度因人而異。而在遊戲的商店頁面上,主創只留下了“從設計到製圖、代碼全部一人實現”的說明,玩家從頭看到尾,也沒有信息表明這些圖片到底是不是AI生成的。

從遊戲開發,尤其是獨立遊戲開發角度看,玩家起初理解成“一人手繪”也屬正常。就算不提早年的日本大神,如“一人成軍”的新海誠或者“無限幻想鄉”的ZUN,國內現在也有月光蟑螂等一批優秀且出名的獨立開發者,“單走皆大神”甚至成了一種既定印象——既然遊戲是一個人開發的,製作者同時掌握三五個職位的專業技能也是分內之事。但在玩家的理解中,這肯定不包括AI繪圖。
6月2日,《龍傲天的多元宇宙》主創在社區裡回應玩家,承認遊戲中的圖片由AI生成。 6月3日,主創再次發佈公告,將支持包售價從6元一口氣提到18元(不久後又改為6元),無論是提價的比例,還是公告的口吻,在玩家看來都是一種嘲諷。由於掩飾AI在先,嘲諷玩家在後,主創的態度引來了更多差評,來了一次小“炎上”。
在漲價聲明中,《龍傲天的多元宇宙》主創給出了一個理由——“某些玩家覺得我做的遊戲沒啥成本,也覺得AI圖不值得花錢”。這在某種意義上直接挑明了開發者和玩家之間針對AI的矛盾,至少是矛盾之一。這件事雖遠不及此前《白夜極光》畫師用AI圖的動靜大,卻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角度。

■ AI等於不值錢?
AI繪圖值不值得玩家花錢?我拿著這個問題問了一些“紳士”玩家和普通玩家。總體來說,大家出於不同的個人情況,對待AI繪圖的態度也不盡相同,甚至立場完全相反,但他們在一個層面上還是達成了共識:差不多所有人都流露出“AI圖總會顯得不值錢”的意思,再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廉價”和“偷工減料”。
對AI繪圖比較友善的人們往往更關注開發者的工作。 “雖然圖是AI生成的,顯得有些敷衍,但任何一個遊戲都是人類開發者的心血,只要其他部分沒顯得太離譜,那也能接受。”一位玩家對我說。與此同時,AI能否被接受也取決於遊戲質量。另一位玩家表示:“如果能騙得住玩家,不被發覺是用AI做的圖,那也行,畢竟歸根結底,人們永遠希望自己買到物超所值的東西。”
反對AI的玩家則認為,AI目前還沒具備真正理想的輔助製作能力,想要在繪圖上做到如真人畫師一般自然的效果,可能並不省多少人工,更難以將節約的成本體現在售價中。換言之,既然風格自然、質量優秀的AI是不太能節省成本的,那麼省成本的AI繪圖質量自然也就不高,在遊戲中突兀地加入AI繪圖的開發者,也很有可能一開始就帶著偷工減料的心思。一位玩家因此形容:“就像吃魚被魚刺卡住,反而導致食客無暇去評價魚肉是否鮮美一樣。”說得嚴重些,AI過分的存在感,會顯得它在作賤其他由真人創作的內容。
還有一些相對中立的玩家,將AI繪圖“不值錢”的原因歸結為它們缺乏新鮮感。 “AI圖乍看起來精美華麗,看多了之後,即便不管AI學習庫的版權、道德之類的因素,僅從欣賞角度就已經審美疲勞,千篇一律,缺乏新鮮之處。放在遊戲中難以加分,最多只能不扣分。”一位玩家因此認為,千人一面的AI圖在社交網絡上免費看看也就罷了,如果要商品化,找人掏錢就全無動力。

具體到《龍傲天的多元宇宙》這個例子上,還有玩家指出了頗為關鍵的一點——它是一款擦邊球遊戲,本身的核心就偏重“視覺服務”,輕遊戲玩法,玩家“付費看圖”,採用AI繪圖便增強了玩家的心理落差。
從實際情況看,像《龍傲天的多元宇宙》這樣的擦邊球遊戲,在Steam等平台上可謂由來已久。這些遊戲大多以非常簡單、傳統的設計為主要玩法,例如“三消”“猜拳”“找不同”之類的,屬於隨便複製點遊戲開發教程裡的公開代碼就能實現的功能。同時,遊戲裡各種美術元素搭配的是非常帶有服務性、特殊暗示的美少女圖片,用來吸引玩家。
這種套路本身並不新鮮。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街機產業捲起來的時候,就已經有“××麻將”這種靠擦邊元素吸引玩家的遊戲,考據更早的日本成人遊戲發展史也總會遇到類似的產物。新世紀初,個人網頁盛行的年代,在任何一個日本同人畫師的個人主頁上,幾乎都能找到“××打磚塊”之類的免費網頁小遊戲,只不過玩家要打的“磚塊”一般是美少女遮蓋敏感部位的衣服。
差不多在同時期,從90年代建立的一些同人網站上也開始有此類游戲湧現。這些遊戲基本一貫地延續了玩法上的“毫無追求”,核心內容可以說九成九放在了擦邊——大多是作為載體的圖片——上,可以說是變相的付費看圖。也因此,遊戲的玩法部分常常就是贈品,甚至還可能是“累贅”。
2010年代以後,3D技術逐漸普及化,這種擦邊球遊戲由於3D模型獲取途徑多,簡單修改3D模型的門檻低,甚至不必懂得美術、技術也能開發,從而變得更加劣質起來。一些“黃油”大廠技術有延續性,但加密能力有限,使用其遊戲內的工具隨便捏捏人物模型,存儲為文件後再破解導出並不是很難的事。這讓原本還能體現一些畫師能力和製作成本的圖片內容變得更加粗製濫造,讓“付費看圖”這個賣點都顯得岌岌可危。
這種奇特的土壤也滋養出了特殊的劇情,比如前段時間的“《Mirror 2》仙人跳玩家”事件。由於多年來的積累,擦邊球遊戲的劣質印象太過深入人心,相比其他遊戲3D模型的粗糙,甚至疑似盜取式的建模,《Mirror 2》的人物看起來不僅大為精緻,也更像是原創的,凸顯厚道。所以,即便是閱歷資深點的老“紳士”因此而大意了,也沒什麼奇怪的。


這類游戲原本或多或少也有些“自知之明”。比如還算有些質量、主打二次元圖片的“Seek Girl”系列,一般是賣幾塊錢的超低價,很多“紳士”玩家也大多是本著“給畫師打個早餐錢”的想法去下單。這與另一類游戲不同。另一類游戲雖然同樣依托擦邊元素,但確實有玩法內容,售價在三四十元,甚至更高。兩者能夠體現出價格差別,從而在遊戲與玩家之間形成某種灰色默契。
但是現在,比3D改模更先進的AI生成圖來了,直接替換掉了此類游戲本來作為付費核心的圖片內容。這就像一台天降的巨大機器人,直接砸穿了腐朽的木質地板的底線。

在《龍傲天的多元宇宙》引發的爭議中,一些細節印證了玩家的想法——由於作者編劇水平確實欠些火候,於是,無論是出於嘲諷還是真心認定,有玩家在評論區裡表示:“AI繪圖加上AI寫的文本,不知道遊戲本身是不是AI編程的。”即使作者已經說明,故事確實是他自己寫的,似乎也無法改變這種看法。
這也就難怪遊戲會遇到這樣的評價。哪怕本體免費、支持包低到6元,哪怕受眾是號稱最包容、最和諧的“紳士”玩家,他們遇到AI繪圖且缺乏其他內容、玩法補充支撐的遊戲時也不會是完全佛系的。
■ AI真的“不值錢”嗎?
一旦加入AI製作,那麼無論玩家原本心理預期的價格是多少,都會因為“AI不值錢”的印象而在心裡對遊戲定價有了不同程度的折扣。這個既定印象會出現,恐怕和AI技術在畫圖領域瘋狂推廣時使用的說辭有很大關係。至少,不限於我個人從社交媒體上看到的說法,大多數AI繪圖支持者都在強調AI的方便、快捷、操作簡單、學習低門檻等等優勢,核心思路無非一個字——省。
當然,就算沒有足夠了解AI繪圖,大多數人也應該明白,現在的AI遠沒有那麼快捷高效,至少要呈現出好的效果,對人工的要求並不簡單,還不至於說一句“賈瓦斯,給我來張史蒂夫的圖”,就能讓人躺平在一邊什麼也不用乾。如果想“煉成”合適的圖,需要費力地調整命令與AI對話,訓練AI也是頗費心思和功夫的。特別是,現今玩AI主要靠國外工具,連英語也是個門檻。我也在招聘網站上看到過不止一家文創公司在招聘專門的小精靈訓練師——畫師的工資也許省了,但訓練師還是要吃飯的。

可是,現實有一些混亂。不僅AI繪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在交鋒,“廉價代替人工”之類的話題自然讓人想到“蒸汽機代替人工”,很容易代入到更宏大的歷史敘事裡,更別說有得是人為了流量和熱度不斷製造著AI焦慮的話題……這些事早已偏離了AI原本技術向的主軸,變得負面和難以捉摸,就不一一詳述了。
或許,連積極推廣AI的人也不會想到,強調“AI比人便宜”的印像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這個印象的影響不僅限於“小黃油”,甚至不僅限於遊戲行業。這種“AI廉價”的大眾看法,會不會反而影響了本該依托市場助力正常發展的AI技術?
真是個有趣的觀察角度。

* 本文係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