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與《QQ堂》


2022年4月20日,那天是星期三。距離我玩的一個“古董”網頁遊戲的更新還有兩天,我打開討論群,本想看看有沒有人轉發遊戲的更新預告,卻意外看到了另一個消息:《QQ堂》停服了。

2021年12月,騰訊已經發布了《QQ堂》的停服公告

2004年,《QQ堂》上線。它是一款多人在線休閒遊戲,玩家在13×15格的2D地圖上對戰,以泡泡作為武器,可以利用泡泡困住對手或炸開障礙物,被泡泡困住一段時間的玩家會被判定失敗出局。在不同模式下,遊戲玩法有所差別,但總的來說,假如你玩過“炸彈人”,或是韓國Nexon公司開發的網游《泡泡堂》,就能對《QQ堂》有個大概印象。

時過境遷,《QQ堂》和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多人休閒網游已不再是遊戲市場上處於風口浪尖的角色,玩家大多也聚成小圈子,在運營不足、同好流失的空隙之間享受著遊戲的樂趣。

我找到了一些《QQ堂》老玩家,在遊戲停服之前,他們還想在這塊13×15格的空間裡記錄下更多東西。

他們在搞研究

我問給我發來《QQ堂》停服消息的朋友,你之前也玩過這個?她說:“我很喜歡玩,但是上牆的技術一直不好。”“上牆”是什麼?我對這類游戲的印像還停留在“放炸彈”“炸人”等傳統的玩法上,陌生的名詞多少讓我有些驚訝。朋友隨手給我找來一條視頻鏈接——“《QQ堂》2020年穿泡穿牆教程”——光是這個標題就足夠讓我新奇了。 《QQ堂》是2004年開服的,16年後,竟然還有玩家在製作視頻教程?

我就是這麼遇見小麥的。小麥是教程作者,在教程視頻裡,他從不露臉,只有一個年輕的男聲,畫面上是一張思維導圖。他的聲音並沒有那麼流暢,語序也有些零亂:“那麼今天下午我給大家帶來一場直播演講。”他對著思維導圖,嘗試組織語言,“我先講一下這個’穿’是怎麼回事啊。”

所謂的“穿”,實際是一類利用Bug達成的操作。不知是因為網絡卡頓還是處理延遲,玩家在經過一系列特定操作後,有可能無視泡泡或者牆壁的碰撞體積,強行穿過泡泡,或是站上牆壁。這種操作最初是由哪個玩家發現的已不可考,但在這之後,無數玩家們從代碼和實踐中尋找規則,整理出了一套如何觸發這種Bug的技術理論。他們稱呼這套理論為“穿技”。

穿技的觸發條件相當複雜。不同的角色位置、不同的放泡數量、不同的速度以及不同的道具,演變出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和穿的手法。本該按部就班運行的代碼和程序此刻夾雜了一絲玄學——教程的演示圖片裡展示了最簡單的一種穿法:角色在身後放了3個泡,突然就躥上了一旁的障礙物。

穿技的演示,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我問過小麥,這些操作在比賽中能用到嗎?小麥說,其實用到的不多。但我也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追求穿技——太酷了。當你在一局遊戲裡成功穿到牆上,就會有人激動地在聊天框裡打字:“大神,怎麼做到的,加我好友,教教我。”

寫攻略的玩家們不止於此。 2012年,玩家們的討論從論壇開始慢慢轉向貼吧,開啟了貼吧的黃金歲月。穿技的研究者之一豬哥,也是在2012年前後從論壇來到了更加大眾化的貼吧。豬哥前後寫了數十個關於《QQ堂》穿技理論與研究的帖子,從新手入門到各種不同的道具穿、隔空穿、彈穿,豬哥對研究不同的穿技與穿技觸發條件十分著迷。

豬哥的教程合集

豬哥最後一個穿技理論帖發佈於2015年。他在這個帖子裡說,從2011年開始,他就在隻身一人研究穿技,而這次分享的技術是冷門中的冷門。他不指望大家都學會,但他想為自己一直以來的研究留下一點痕跡。他在帖子裡詳細描述了自己發現的“變速超隔空穿”,這種手法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觸發兩個變速道具而達成遠距離穿泡。儘管參與討論的大多數人都表示“看不懂”,但這個帖子仍然火爆,回帖擠滿了5頁,數下來一共有360多條回复。大部分留言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手殘學不懂,但是給你點贊!”

豬哥大概在2016年離開了《QQ堂》。那一年,他發了自己在QQ堂吧的最後幾個帖子,公開了一些聊天記錄,“掛”了一個人。當時豬哥已經對《QQ堂》失去興趣,早已刪除遊戲,一個來求學穿技的網友卻百般糾纏,要求他上線“親自教學”。豬哥解釋了半天,說聊天交流技術可以,但自己早就不玩遊戲了。對方便對著豬哥亂發脾氣,甚至懷疑他拒絕的動機。從耐心交流到怒不可遏,好脾氣的豬哥在最後忍無可忍地罵道:“我花了這麼多精力,在貼吧寫免費教程是圖什麼?不就是為了把知識教給大家?”

根據豬哥的發帖記錄,離開《QQ堂》之後,他曾一度在“惡魔城”系列裡駐足,也曾在《最終幻想14》的世界裡遨遊。豬哥的遊歷軌跡像是大多數玩家的縮影——從早期不成熟的網游,轉向內容更多、更有趣的單機遊戲,或是製作更加精美、運營更加先進的新時代網游。儘管《QQ堂》也嘗試了許多新系統與新功能,但終究還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在這之後,豬哥也寫了很多攻略。他寫過“惡魔城”的“卡牆”攻略,寫過《最終幻想14》的截圖與穿搭教程,也寫過《王者榮耀》裡蒙犽和嬴政的操作心得。他的講解依舊圖文並茂,也會在帖子裡詳細回答他人的疑問。在示範GIF圖片中,豬哥操縱主角來須蒼真熟練地“卡”上了一道牆壁——就像之前一樣。

他們在辦比賽

延伸閱讀  亲历ChinaJoy 20年:游戏行业今天的共识是什么?

“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們的杯賽剛辦到一半。”年年發給我一條她去年12月的B站動態,“對,你看,就這條。”

得知停服消息之後,年年發了一條空間動態

年年是一位玩家社區的賽事組織者,曾經操辦過3屆民間比賽。去年12月,她剛剛和朋友們一起辦了一屆“情懷杯”比賽。也正是在這個時候,《QQ堂》運營方發布了將在5個月後關服的消息。小麥告訴我,其實他和年年一起在辦比賽,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得知了遊戲將要關服的消息。 “我們開玩笑說,這屆比賽辦到一半,就從’情懷杯’變成’關服杯’了。”

通過小麥的視頻我才了解到,《QQ堂》原來還有公開的民間比賽,而且賽況遠比我想像得更加激烈。在只有195格的地圖上,兩個玩家出生在地圖兩端,從密不透風的地圖中漸漸炸開一個個豁口,獲取隨機出現的強化道具,用以強化泡泡的爆炸距離和數量。炸出的強化道具不同,打法也會產生變化。在對局的後期,他們會同時在地圖上選中好幾個點,快速地佈下五六個排佈各異的炸彈和不同的道具,而後根據場上炸彈的位置,精準地找到這一輪爆炸中的安全地點。這一切博弈的操作都發生在幾秒鐘之內。

比賽的實況,相當考驗反應力

《QQ堂》曾經舉辦過官方線下比賽。從2005到2012年,連續8屆“《QQ堂》中華英雄爭霸賽”,其中誕生了很多玩家口中的“遠古大神”,比如“凡酷”“技貓”。他們的事蹟經過玩家口耳相傳,幾近傳說。但現在,關於這些選手的去處,也只剩下了傳說。技貓在贏得數屆比賽冠軍之後,2009年轉業去了《穿越火線》電競戰隊——就像是當年怀揣著電競夢投身“CF”的千千萬萬少年一樣。

2012年,最後一屆官方爭霸賽的宣傳圖

民間比賽最早的形式是喇叭賽。喇叭是一種付費道具,玩家如果想要發送面向全服的公告,就得掏錢買這些全服、全區喇叭。喇叭賽依靠喇叭約戰,獎懲也靠喇叭來實現:無論比賽結果如何,輸的一方都要承擔喇叭的費用,購買喇叭向全服通告比賽的參加者與最後的比分——一般10個喇叭起步。就像是江湖中人的比武,輸了的人也不必承擔什麼額外的懲罰,只不過要扯著嗓子喊上10遍:“今日,我負于某某大俠!”

稍微正式一點的,就是各種“杯賽”了。杯賽的獎金靠主辦方自掏腰包,選手也全靠主辦方和裁判的人脈拉來。年年和小麥辦的就是杯賽。對於辦比賽的初衷,他們倆的回答大同小異:為了宣傳遊戲,讓更多人能回來玩,最好能讓遊戲重新熱鬧起來。

但作為主辦方,他們要面對的困難層出不窮。除了確定形式、賽制之外,如何防外掛、裁判對違規行為如何判定等等,也都是必須解決的麻煩。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選手。 “我們發布了比賽專用的補丁,能解決一些電腦軟件打不開的問題,但報名參賽的人還是不多。”為了防止選手爽約,年年設置了押金制度,但到了複賽時仍有選手不來參賽,放了所有評委和觀眾的鴿子。

《QQ堂》在Windows 10系統的電腦中已經無法運行,需要利用虛擬機搭載Windows XP系統才能登錄

“畢竟選手們普遍都已經成家立業,也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了。”和年年他們一樣辦比賽的“洞庭湖以南”這樣告訴我。

以南辦過幾屆“新年模式”的比賽,規模比年年辦的“英雄模式”比賽更大,但賽程也拖得更長——新年賽往往不固定參賽時間,全看對局選手有沒有空。

以南告訴我,除了這些,遭到觀眾的誤解和攻擊是常有的事。不只是評委組和主辦方,選手們也會遭到攻擊。去年12月的“英雄03情懷杯”的決賽錄像中,選手風清和江華一組在比賽中略現頹勢,就有彈幕開始攻擊江華:“4個人裡就他的水平最菜,換個人風清還能贏。”江華和風清最後沒能贏下比賽,但背後的緣由卻很難用“江華最菜”來簡單概括:風清的老搭檔沒有參賽,他倆是臨時搭組;江華也本不擅長“英雄03”這張地圖,平時主打的是其他模式。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在這場比賽中拿下了亞軍。

縱然過程坎坷,年年辦的“英雄03情懷杯”最終還是完美收官了。為了紀念這次比賽,年年在最後錄了一期長達一個小時的頒獎儀式與賽后雜談視頻。頒獎儀式在遊戲裡的等待大廳中進行,背景音樂播放著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ons》。經過了一系列拉人踹人後,6個評委和兩位冠軍站在了等待大廳裡。彈幕裡的觀眾起哄有沒有獎杯,裁判組的“詼諧”在遊戲聊天框的表情裡找了半天,最後發了一個雞尾酒杯。

“這就是獎杯了。”年年說

冠軍也被他們拉進了語音頻道,讓他發表獲獎感言。冠軍先是再三推脫:“沒有獲獎感言!”奈何耐不住幾個裁判和觀眾的催促,只得開始臨時編排語言:“首先是感謝各位裁判,一路陪我們走來辛苦了。然後,接下來就是感謝我,我的這群兄弟們,一直以來,都是我喊他們打比賽,其實他們很多人都已經不玩了,但是,他們還是選擇回來玩,就是……我真的很感動。再一個,很感謝對手,他們這次也都打得很好。最後感謝一下華寶吧。”他頓了頓說,“我這次比賽結束之後,應該就不會再玩《QQ堂》了,就是怎麼說……華,是我這麼多年的兄弟,好搭檔。”

他停了一會兒,才接著開口:“再說我要哭了,不說了,要臉,要臉。”

活動快到尾聲時,年年被推上台發表主辦感言。說了幾段感謝觀眾、感謝選手的話之後,她的情緒忽然激動了起來:“我真的,特別對不起我的裁判們,他們為這場比賽付出了這麼多。第一天直播的時候我沒有來,他們也沒有直播過,很多事情都沒有處理好,就有噴子來噴他們,我自己被噴無所謂,但是我的裁判被噴我不能接受……”裁判組的亮仔在一旁安慰她:“怪我,怪我好吧,怪我鹹魚太久了,要是我和當年一樣和那些噴子對線,現在哭的就是他們了。”

“我們辦這個比賽,其實是想著,新年模式的比賽有那麼多,我們英雄模式也想辦很多很多比賽,但是沒想到辦的第一屆就變成了最後一屆。”年年又有些哽咽,“還是要感謝各位觀眾一直支持到現在。”

到關服前,年年在視頻網站上已經發布了總時長近百小時的遊戲與比賽錄播。她說,她還想留下更多東西。

他們在寫Bug

延伸閱讀  追求遊戲業內的男女平等,還可以做什麼

我最早關注到紅薯,是因為貼吧里的一個帖子。發帖日期顯示為2020年,帖子的標題很簡單——“正在做一款《QQ堂》”。

“類QQ堂”,或者說“類炸彈人”的遊戲數不勝數。在網上搜索“QQ堂”,從Flash製作的網頁小遊戲,到偷偷摸摸背著騰訊運營的套殼手機遊戲,組成了我對“自製’類QQ堂’遊戲”的初步印象。但這個帖子卻不太一樣,樓主紅薯想製作一款單機版的“類QQ堂”遊戲,“希望可以還原穿泡、穿牆、半身等技巧”。

這是很新奇的——以前可能沒有什麼人會衝著“還原Bug”去製作一個遊戲的仿品。帖子裡記錄了他大約兩個月的開發經歷,裡面詳細記錄了他如何一點點還原《QQ堂》的這些“Bug”和操作手感。在帖子最後,他放出了開發出的第一個試玩版本,之後便沒有了下文。

單機版研發的過程

我在年年的視頻裡再次見到了這個“單機版《QQ堂》”,當初的試玩版此刻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名字——《果糖》,也擁有了全新的角色形象和獨立Icon。最重要的是,在原先試玩版的基礎上,《果糖》最終成功復刻了《QQ堂》裡的穿技。儘管有些不可思議,但它確實做到了。

《果糖》裡的原創角色小不甜

在年年的幫助下,我聯繫到了作者紅薯。當我問起製作《果糖》的緣由時,紅薯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最早想做單機版的時候,和關服其實沒什麼關係。”

“我從小學開始玩《QQ堂》,最開始就對穿泡很感興趣。畢業之後從事了遊戲相關行業,一直對這個’Bug’非常著迷。想要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看看如何能夠還原。”

製作過程遠比想像中艱辛。我原以為紅薯會從遊戲源代碼解包開始,卻沒想到他是“從零開始寫Bug”。最早他甚至連圖片素材都沒有,全靠截圖,還是在一個群友的幫助下才得到了解包的圖片素材。

如果不分析原本遊戲的代碼,該怎麼寫底層邏輯?紅薯的答案是“實踐”。得到了小麥的理論支持,紅薯開始一遍遍嚐試各種類型的穿法,嘗試找到邏輯上的共性。 “每當我覺得整理的邏輯已經完美符合了所有穿法時,總會發現一種新的穿法,打破之前的規則。”回想起當年的經歷,紅薯感慨良多,“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屢屢以失敗告終。”

後來,在一條官方公告中的發現,為解決問題帶來了一絲曙光。 “穿泡不是Bug。”紅薯找到了《QQ堂》2006年的公告,公告中提到了“加入穿泡功能”,並簡單介紹瞭如何穿泡。這激發了紅薯的思路:如果官方是專門做出了這樣的功能,那在代碼裡應該也有相應的變量,儲存玩家是否能穿泡的狀態。通過在遊戲裡一遍遍復現穿泡的操作,同時掃描內存數據的變化,他最終找到了決定是否可以穿泡的兩個關鍵數值,以及如何記錄狀態持續的時間。 《果糖》由此開始一點點構築成型。

“但我還是沒有找到邏輯上的通用解,所以我只能把所有穿泡的情況列出來,一項一項地寫進去。”

這也成了紅薯一直以來的疑惑,他不明白開發者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功能。或許穿泡原本只是一個修不好的Bug?但專門設置一個狀態變量,用來判定玩家是否可以無視泡泡的碰撞箱,這件事本就有些不可思議。 “我只能用最笨的辦法,把官方列舉的所有穿泡方法加進遊戲裡。”

在枯燥乏味的一遍遍重構和優化後,《果糖》誕生了。我在貼吧的回帖裡看到了許多熱心的玩家,有提供原創美術素材的,有提供技術支持的。 “能走到這一步,確實是靠著所有熱愛的玩家。”紅薯總結道。

年年製作的《果糖》介紹視頻

根據QQ群內的人數判斷,關注《果糖》的玩家規模已經有2000人以上,但年年似乎對此略有顧忌。她製作的《果糖》介紹視頻簡介裡寫著一句話:“請不要用’私服’傷害為《果糖》努力的開發人員。”

《QQ堂》關服後,有不少玩家湧入了《果糖》,其中也不乏有對《果糖》頗有微詞的人。 《果糖》就像製作精良的《以撒的燔祭》同人遊戲《I.RULE》、或是“寶可夢”系列同人遊戲《漆黑的魅影》一樣,因為美術資源與IP形象的問題,沒法算是完全原創,只能在同人遊戲與獨立遊戲的領域之間徘徊踟躕。

延伸閱讀  故事開頭男主就是人生贏家,被兩位美少女倒貼,還是對雙胞胎姐妹

他們,或是我們

年年做了很多視頻向《QQ堂》告別。

她的視頻——說實話,並不算是“成熟”的短視頻剪輯作品。許多“懷念舊遊戲”視頻短小精悍,熟練地使用表情包、設置懸念、拋出話題,每一秒都在想盡辦法留下點進視頻的觀眾。年年的視頻不一樣。有的太長,內容是朋友們幾個小時的比賽錄屏;有的門檻很高,如果不是玩家,很難理解剪輯內容的笑點。在了解遊戲之前,我也看得一頭霧水。

但這就是一個玩家的真實寫照。遊戲的種種問題,曾經遇見過的是是非非,此刻都成為過去。就像她的視頻簡介裡寫的那樣,作為玩家,她只想記錄下這些沒法復現的故事。

年年最後的紀念

我也是一個“古董網游”的玩家。從我第一次註冊賬號到現在,已有十多年了。儘管那款遊戲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但每週五我都會習慣性地登錄遊戲,看看劇情,買買服裝。我也曾經去見過遊戲的製作組,在公司偌大的辦公室裡,5位美術和一位策劃加在一起只佔有房間角落裡的兩張桌子,但我未曾想過它關服了會怎樣——我不太敢去想。

停服之後會怎樣呢?年年說,她也不知道。或許生活還是不會改變,只是玩遊戲的時間變成了刷手機。近些年來,老遊戲們一個接一個地關服,2019年,她見證了《QQ音速》的停運。她說,那時玩家間就有《QQ堂》要停運的傳聞,她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學習做視頻,想要把這些故事多留下一點。

年年的視頻結尾是一段遊戲錄像。這局比賽和之前的無數場比賽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在比賽結束之後遊戲畫面並沒有回到大廳,而是跳出了一個彈窗:“與服務器的鏈接斷開,您必須重新登錄小區。”

這是最後的一場比賽。

* 本文係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