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經歷了3個月的網絡罵戰之後,18歲少女雷穎琛選擇在中國香港天水圍天逸邨自家住宅樓頂進行最後的直播。在畫面中,鏡頭與她一同從高空墜落。
雷穎琛自稱“依奈”,追尋她在自殺前留下的記錄,“隔空喊話bot”,或者說,被使用者稱為“廁”的圈子第一次暴露在公眾視野中。
這並不是一起簡單的網絡暴力事件。 “康帕斯廁”“廁妹”“金頭解”……在依奈最後數月的經歷裡,這些令人費解的名詞交織其中。簡而言之,這個名為“廁”的圈子在依奈的自殺事件中似乎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這是個怎樣的圈子,與之相關的人又是什麼樣的?事情到底是怎樣發展到這一步的?
■ 界線
“怎麼國服哩哩咔賽季打不到金就去自殺的姐也在廁群。”
這是“康帕斯隔空喊話bot”4月30日發出的一條投稿。需要對這個bot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讀懂這些投稿的含義:“康帕斯”指的是手機遊戲《Compass》,“隔空喊話bot”則是一個前台匿名、後台實名的投稿平台。用戶通過私信將內容髮送給bot的運營者,運營者再將這些投稿匿名發出。隔空喊話bot的內容往往以負面情緒為主,有不少討厭這類bot的用戶將其形容為“廁所”,而其用戶們則樂於接受這個稱呼,並自稱為“廁妹”。 “廁群”則是這些bot建立的用戶同好交流群。
“哩哩咔”就是“魔法少女莉莉卡”,是《Compass》遊戲中當時那個賽季的主題角色。 “打不到金就去自殺的姐”,指的是依奈。 2020年,依奈曾在《Compass》中取過一個ID——“打不到金頭就自殺”。 “金頭”是遊戲中一項賽季排名獎勵。
但在那個賽季的最後,依奈並沒有成功獲得金頭。

對大部分玩家來說,“打不到金頭”並不是值得一提的事。可是在依奈所不知道的地方,一些針對她的不滿開始逐漸滋生、蔓延。這份不滿的來源,是因為她曾經頂著那樣的ID,在遊戲、QQ空間中多次提到“打不到金頭就自殺”,結果沒有打到金頭,也沒有自殺。
依奈加入康帕斯隔空喊話bot建立的廁群之後,這份不滿迎來了爆發。一些人給她起了個綽號“金頭解”, bot中開始源源不斷地出現針對金頭解的投稿,而依奈本人也選擇在bot中投稿進行回應。雙方的投稿很快升級為罵戰。為了避免進一步的紛爭, bot運營者發布了一個投票:禁不禁金頭解相關?
投票結果是“禁”,這意味著在康帕斯隔空喊話bot中,不能再出現與依奈相關的投稿。
可是,矛盾並未平息。在bot禁止投稿之後,依奈仍從其他投稿的評論中找到了辱罵、攻擊自己的幾位用戶。嘗試與她們私信溝通無果後, 7月26日,依奈將事件的經過發在了自己的QQ空間裡。過了僅僅一小時,康帕斯隔空喊話bot發布了另一個投票:是否解禁金頭解相關?
對於bot發起的“民意投票”,依奈近乎束手無策。為了能讓自己不再被投稿,依奈央求一些朋友幫她投票,繼續禁止金頭解話題。但最終,“解禁”的投票數還是壓過了“繼續禁止”。
數小時後,依奈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依奈朋友整理的聊天記錄中,bot投稿者們描繪的依奈的形像似乎與最後跳樓的少女大相徑庭:在她們口中,依奈是“皇帝”,是“女明星”,擁有不計其數的“小粉絲”,在圈子裡呼風喚雨。投稿者們則自稱“廁所庶民”,人微言輕,只有使用匿名投稿的方式,才能讓自己的聲音被人聽見。
這並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在大部分隔空喊話bot中,使用者們會不約而同地畫出一道無形的界線,界線兩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廁妹”與“萌萌人”、“素人”與“網紅”、“笨寶”與“red解”……在一連串外人難以理解的詞語背後,隔空喊話bot使用者們把“自己”與“世界”分隔開來。
不過,這條界線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和隔空喊話bot的用戶們聊聊。在依奈的朋友發布的微博評論中,我們找到了一位用戶“曼”。她也是我聯繫到的人裡,為數不多承認自己是廁妹的人。
■ “網紅”vs“素人”
“(在依奈事件中,)我認為網傳’廁妹網暴少女’純屬無稽之談,定義為’互毆’更加合理。”
曼告訴我,她認為依奈並非單方面遭到網暴,而是和他人在隔空喊話bot裡互相網暴。她的邏輯是:依奈曾經為自己定下“不自殺”的準則,如果連這一點依奈都沒法遵守,那為什麼依奈就不會網暴他人呢?為了佐證自己的看法,她給我發來一張截圖,截圖顯示,5月29日,依奈曾發布一條微博:“感覺自己終究成為了自己害怕的人(指成為廁妹)。”


曼對我說,依奈也曾經“掛過人”,也就是發帖、發微博,公開某人的言行及身份。她給出的證據是,依奈曾發過一條嗶哩嗶哩動態,把幾位攻擊者的個人微博截圖發了出來,並寫下了配文:“求你不要再追擊偷看我的個人空間了,我去死還不行嗎。”

“圖上的言論並沒有指名自己嘲諷的是依奈,但是依奈沒打碼就掛人,還面對粉絲說自己要被逼死了。這句話具有強烈的譴責、煽動與指向性。”曼說。隨後,她又強調:“依奈在嗶哩嗶哩上有一定的粉絲量。”——依奈出事前,她的B站賬號大約擁有4萬粉絲。在曼看來,她不是沒有影響力的一般人。
根據曼的標準,依奈這種行為就是“掛素人”。 “素人”這個詞原本與出道的明星相對應,但隔空喊話bot給這個詞賦予了另一種含義。我問曼,什麼是素人。她解釋說:“轉贊評(轉發、點贊、評論的數量)不超過100的,無疑是素人。對於畫師和文手,沒出過同人本即為素人。”曼說,在隔空喊話bot裡,“不打碼掛素人”是不被允許的。
與“素人”對應的概念是“網紅”。在隔空喊話bot裡,更隱蔽而常用的稱呼是“red解”。曼解釋說,“網紅”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平台上擁有一定數量粉絲的人,相應地,他們的粉絲和擁護者們會被稱作“腿毛”。這個詞的意思是,影響力大的人是“大腿”,而其他人卑微如腿毛。
許多隔空喊話bot裡都可以看見針對red解的投稿。最常見的說法是“銳評一下某某red解”。一部分投稿會寫明“為什麼這個網紅遭人恨”,有的則只是“求評價”。前者往往能比後者收穫更多附和的評論,會有不少用戶在回復中一同唾罵這位網紅。

掛人的理由有很多種。 “和我喜歡同一個角色”可以投稿,“和我喜歡不同的角色”也可以投稿。如果想要收穫更多的讚同,引起更多的共鳴,必須拿出一個更加令人信服的理由。最常見的,就是痛斥某某違背了圈子裡的“通用內部規則”。
比如,對方在平台上發佈內容時使用了錯誤的標籤,就能成為一項確鑿的“罪證”;對方不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花錢,可以將其稱為“白嫖”;如果對方遭到攻擊之後惱羞成怒,在個人空間破口大罵,便可以笑話對方“破防”。依奈事件發生之後,有人在某條隔空喊話bot的投稿裡這樣回复:“被罵就破防成這樣,小心別自殺了呀。”
僅從投稿內容來看,素人與網紅的區別並不明顯。當曼提到隔空喊話bot對於素人的保護時,我問她:“如果您不是素人,能接受自己被投稿在某個隔空喊話bot中嗎?”
曼回復得很快:“可以接受,完全合理。”
然而實際上,素人的標準並不像曼說的那樣明晰,也不是所有的bot都會遵守這個規定。依照曼所說的“沒有出過同人本就是素人”的標準,大部分“繪圈隔空喊話bot”中的投稿似乎都不應該被掛出來;另一些隔空喊話bot中,不打碼發布個人主頁截圖的情況也時常發生。由於大多數隔空喊話bot不會審核投稿的內容,所以實際上,只要找到足夠好的理由,你可以隱藏身份,在隔空喊話bot中掛你想掛的任何人。
不同於各式各樣的投稿,評論區的風嚮往往出奇一致:要么一邊倒地支持投稿者,要么一邊倒地反對投稿者。前幾個評論往往決定了整個評論區的輿論走向。有時,這些被掛的網紅也會找上門來,在評論中痛斥藏在背後的投稿者,以及那些攻擊自己的人。
這時,投稿者們往往不會正面回复。依奈自殺之前,看見“是否解禁金頭解話題”的投票即將因為依奈的拉票而結果反轉時,一位用戶在群聊裡這樣感嘆:“我們打不過奈皇,應該禁止拉票才對。”

■ “廁妹”vs“萌萌人”
除了在評論中直接反駁以外,被投稿對象的另一種回擊方式是證明自己也是“廁妹”,反而稱呼投稿者為“萌萌人”。
比起“素人”與“網紅”,“廁妹”與“萌萌人”的對立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各類隔空喊話bot的投稿中。有一條投稿尖銳地指出了這個現象:本bot中有兩條投稿內容差不多,只因為第一條評論不同,評論區的風向就大相徑庭,如何評價?評論區裡這樣回复:是因為廁裡有太多萌萌人。
關於“廁妹”的定義,曼向我這樣解釋:廁妹是熟知隔空喊話bot用語、參與投稿、能理解笑點的用戶。與此相對應,“萌萌人”是那些不了解隔空喊話bot的人。在曼的口中,這些萌萌人不僅不懂隔空喊話bot的規矩,還要給bot潑髒水。 “萌萌人信謠傳謠,貶低廁和廁妹的形象。”曼憤憤地為我發來了幾張“萌萌人貶低廁妹”的截圖。
但矛盾的是,即使在隔空喊話bot中,也能看見不少“本bot已經遭到萌萌人入侵”的說法。說話方式看起來像是辨別“萌萌”與否的標準。隔空喊話bot的用戶,他們有一套通用的說話方式:“嫉妒”打成“季度”,“死”打成“似”,“銳評”打成“瑞平”……如果不按照這一套說話方式投稿,很容易被認作是萌萌人而遭到恥笑。
如果萌萌人學會了這種說話方式該怎麼辦?在各類隔空喊話bot的投稿下,偶爾可以看見“萌萌裝廁”的評價:投稿者被質疑是偽裝成廁妹的萌萌人。有投稿曾這樣嘲笑自己的同學:“看見’現充’同學努力學廁妹說話,想要融入廁所的樣子真好笑。”
攻擊的第一步往往是劃分陣營。萌萌成了另一種辨別陣營的手段,廁妹的身份則成了某種護身符。在某一條掛人投稿中,反對者以這種方式抨擊投稿者的無知:“稿主才是萌萌吧,你掛的這個人每天都在各個廁的評論里活躍,罵人可狠了,你不知道的嗎?”
不論是廁妹,還是萌萌人,所有人的關聯都集中在隔空喊話bot的一條條匿名投稿裡。曼向我解釋匿名投稿的好處:如果被罵,可以不用在自己賬號的消息列表裡看到那些罵人話。這像是以鴕鳥心態規避爭論帶來的傷害——如果你的投稿獲得了讚美與認同,你可以在評論裡與朋友們一同聲討;如果你的投稿遭到反對,你也不必與對方爭執,只需要把這條微博劃過去,就可以耳根清淨。
曼將其形容為“樂子人”心態:“開玩笑無底線,通過自降身價堵人嘴。”就像康帕斯隔空喊話bot的用戶們對自己的形容一樣,他們自稱為“廁所庶民”,將“素人”與“網紅”、“廁妹”與“萌萌”作為標準,在自己與被掛者之間劃出了一條界線。在界線的一側,是無力且卑微的“庶民”;界線的另一側,則是擁有諸多擁護者的“女明星”“網紅”。在她們的世界裡,前者對後者的攻擊是合理的,而後者也有義務承受來自暗處的惡意。
儘管投稿不會顯示用戶名,參與討論的用戶卻沒法在評論區中隱藏身份。點進一條投稿的評論區,話題參與者們的ID與IP屬地都一覽無餘。只是,這些用戶似乎並不希望被人注視。
在一些隔空喊話bot的評論區裡,我嘗試著向一些活躍用戶發出私信邀請。其中一位投稿人將我們的私信截圖投稿給了某個隔空喊話bot。根據評論的說法,發送私信的行為是“釣魚”,讓他們感受到了冒犯。沒過多久,在觸樂的微博評論中,一位用戶模仿我在私信中的說法留言:你願意接受我的採訪嗎?

隔空喊話bot中很少出現關於投稿者自身的正面描述。廁妹們常用的話術是,自己是“笨寶”,是受挫、可憐、羨慕他人的一方。涉及到關於自己的描述總是以負面居多,“相似”(想死)等詞語大範圍地出現在各類投稿中。
曼對於自己和其他廁妹的身份與生活也閉口不提。 “我們只是聚集在隔空喊話bot中的同好。”
但在參與評論的用戶們的微博中,時常能看見對日常生活、學習壓力與父母的抱怨。依奈事件中的參與者之一“小亞”在一次採訪中說,在攻擊依奈之前,她也曾在學校中遭受霸凌。 “80”(霸凌)在一部分隔空喊話bot的投稿中是一個高頻詞。一位用戶曾這樣向隔空喊話bot投稿:“霸凌姐把我以前的自殘照片發給了別人,好想死。”
“憐愛稿主”“絞殺霸凌姐”……評論裡的回復向投稿人表達了安慰。
一條投稿這麼說:“我真的好喜歡這裡,QQ空間裡演得好累。”
■ “樂子”vs“破防”
依奈事件發生之後,不少隔空喊話bot修改了投稿規則,或是選擇了更加隱秘的運營方式。諸多bot的內容轉為“僅粉絲可見”,也有不少bot的規則裡加上了嚴格的“不允許截圖素人言論投稿”的規定。

即便如此,“掛人”依舊是隔空喊話bot繞不開的主題。與所有掛人行為一樣,投稿者也往往希望自己的投稿能被“被掛的人”看到。曼告訴我,投稿的目的之一,就是給看不慣的人添堵。
在隔空喊話bot中有一類廣受歡迎的投稿,就是“破防現場”,指的是被掛的人對投稿的回應。這些被掛的現充、萌萌人、網紅姐們會在自己的平台賬號上怒斥廁與廁妹,這些怒斥的內容又被人截圖下來,再次掛在隔空喊話bot中。
這類投稿的評論往往是清一色的好評。這些回應會被認作是被掛的人因為投稿而“破防了”,投稿者與用戶們會將其視作對自己的褒獎,在評論中留下“爽”“愛看破防”的態度。如果被掛的人不看隔空喊話bot,有些用戶會直接在評論中@他們,甚至會用私信等方式向被掛的人推送這些隔空喊話bot的投稿。
寫小說的檸檬茶就有過這樣的遭遇。一些人因為討厭她和她的小說,時常在隔空喊話bot中截圖她的個人微博投稿諷刺。
檸檬茶在微博上擁有不少粉絲,在B站、貼吧等平台上也能見到同好們討論她的作品。據檸檬茶說,她原本只是“圈地自萌”,在自己的圈子裡寫著喜歡的同人作品,但忽然出現的隔空喊話bot卻打破了這種平衡。
因為不喜歡檸檬茶和她所寫的小說,有些人選擇匿名投稿進行攻擊,並不斷@檸檬茶本人確保她能看到投稿。檸檬茶最後選擇拉黑對方,但攻擊的形式也隨之升級,她們用小號在檸檬茶個人微博的評論、轉發與私信裡辱罵,最後上升到了對她的人肉搜索。
檸檬茶告訴我,她已經不想看見任何這些信息了。 “看到了就會心跳加速,很難受。”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傷害,她關閉了陌生人的私信與@功能,“我已經對網絡環境不抱期待”。
檸檬茶從很早開始就在網絡空間中分享自己的小說。她記得早年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不喜歡就點退出鍵。但她逐漸意識到,這種網絡禮儀已經是過去式了,“曾經是求同存異,現在是黨同伐異”。
隨著網絡討論環境的極端化,無數隔空喊話bot不斷遭到封禁而又再次出現,這類匿名討論平台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需求:為那些在現實與網絡中缺乏話語權的人們提供一個抱團取暖的空間,同時合理化他們的攻擊行為與惡意。
人們甚至無法將責任歸結到某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在群聊中理直氣壯地聲討“皇帝”的人,提出解禁話題的bot運營者,冷嘲熱諷的人,在隔空喊話bot中投稿的人,參與隔空喊話bot討論的人……在她們自己的一套邏輯裡,每個人的行為都微不足道且理所應當,但所有行為累積的結果,讓一位18歲的少女選擇從樓頂一躍而下。
廁妹們由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擰成了一根繩,在隔空喊話bot的庇護下聚集在一起,展示出未曾想像過的力量——那些她們想像中與自己力量懸殊的“網紅”“女明星”,會因為一條條匿名投稿而“破防”。她們嘗試用這種方式,去平衡自己遭遇過的不平等。
然而實際上,不論是“素人”與“網紅”,還是“廁妹”與“萌萌人”,種種不平等並不會因為匿名投稿而相互中和。正相反,被界線分隔的雙方都會在相互攻擊的過程中不斷趨於極端。在依奈事件之後,許多隔空喊話bot很快恢復運營,投稿不減反增;不少bot的運營者與投稿者同樣遭到了攻擊與人肉搜索。面對源源不斷、反复施放的惡意,沒有人想要停下,只能在愈演愈烈的矛盾中,在投向對方的矛槍上多加一分力度。
如今,在她們的語境中,這些攻擊與矛盾已經被固化成一件稀鬆平常的日常娛樂,“找樂子”。在某個隔空喊話bot裡,一條投稿寫道:“如果你被掛廁所,除非真的罪大惡極,不然沒有人會記得你。我們只是找樂子,沒有人會在意。”
在最後,投稿者說:“寶寶,互聯網是沒有記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