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科不科學?這個問題還能再爭論20年


昨天(1月22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正式上映。許多年前,我初次聽說《流浪地球》要做影視改編時是抱有疑問的——國產科幻電影幾乎就沒什麼成功的先例,傳聞中《流浪地球》的投入看起來也不大,這事兒真的能成嗎?

事實直截了當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單從它能有這個“2”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時至今日,在中國大眾熟悉的科幻作品中,《流浪地球》的“出圈”程度或許僅次於《三體》。自從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以來,關於它的討論就層出不窮。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也反復出現在人們的時間線中:發射地球這件事兒,到底科學不科學?這個問題經過一系列媒體報導、專家點評,再媒體報導、專家點評的循環放大,已經成了個相當熱門的話題。在知乎上,光是回答過百的類似問題都能找到不少。

有爭論的話題關注度當然也是最高的

不過,就像電影是小說問世近20年後的複刻,這些討論也像是更久遠的類似討論的“重製版”了。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發表於2000年,許多年前,小說中的描述哪些科學、哪些不科學也早就討論過一輪。比如,為什麼需要地球流浪呢?太陽處於主序星的狀況還算穩定,很難相信人們會在這樣重大的問題上評估錯誤,以至於突然發現自己只有“400年時間”——以恆星的尺度衡量,這簡直是毫秒級別的一點時間了。又比如,在絕大多數人的評估中,建造飛船進行星際旅行的“飛船派”方針,可行性都明顯高於發射地球的“流浪派”方針,小說給出的答案是飛船生態系統太小,無法完成合理的循環——問題在於,發射地球的難度真的更小嗎?更何況,一個脫離太陽的地球本來就難以維持自身的生態循環。這些問題中最根本的一個,或許還是推動地球本身,因為推動地球前進可能導致地殼破裂,整個星球分崩離析。此外,小說中計算的150萬億噸的推力實際上也並不足以完成推動地球離開原有軌道的目標……

上面算是相當粗略的總結,大部分源自於我的記憶,有些已經模糊,也可能有些疏漏——現在能夠搜索到的相關討論幾乎都來自影片上映後,早期關於小說的討論更多局限在小圈子內,聲勢不如現在不說,一些討論的社區如今甚至都不復存在了。這些問題的表述當然不像上文所寫的那樣粗略,儘管看的人或許比現在少許多,但討論的細緻程度並不遜色——在網絡還不那麼發達的年代,只是為了和朋友爭辯一個問題,你可能會在圖書館裡找一下午自己看得似懂非懂的資料。

時光飛移,2019年的《流浪地球》上映後,“科不科學”的討論捲土重來。這次它不再是小圈子裡的話題了,而是引起了更多人和領域的注意——10年前,科幻迷們或許很難想到這個話題能有這麼多人參與討論。有些參與者的疑問一如當年,但如今更多出現的是影視改編帶來的新問題。我很喜歡電影版的《流浪地球》,但老實說,它整出了比原著小說更多的Bug。

在這些新的討論中,(更多此前不是科幻作品受眾的)人們了解了一些陌生的名詞,比如電影中提到的“洛希極限”到底是什麼(天體自身的重力和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的距離),它是不是算錯了(確實錯了)。人們也關心電影主線中,“引力波動”使得利用木星進行彈弓效應加速的計劃失誤(實際上很難想像會有這種失誤),進而導致地球墜入木星的問題(電影中的表述為“撕裂”,但更可能的災難的確是墜入),還有最終的解決方案“點燃木星”。這些內容從純科學的角度看都存在不少槽點,在討論中也被一一提及。

木星上最有名的事物或許是大紅斑,也正因此,2019年的《流浪地球》中反復出現大紅斑的鏡頭。這其實也有點兒不科學——為了拍電影,木星也在努力地不自轉了……

這些問題,都是10年前那撥討論中不存在的。實際上,電影中與木星相關的主線故事,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不過出現了4個段落而已。在原本的故事中,流浪的地球可沒搞砸利用木星加速這樣一件“簡單”的小事兒,人們不過是近距離注視著木星的大紅斑,然後靜靜地看著它遠去。

不過,這些“失誤”完全沒有影響《流浪地球》電影的成功。影視題材的敘事需要一個焦點,而科幻小說往往過於宏大,一些更具體的情節是必要的。而且,科幻小說裡總是會出現科學問題,不是嗎?新的劇情伴隨著新的Bug也在預料之中,就像是你不能指望讓程序員寫1000行代碼而沒有任何錯誤。

更不用說,“科不科學”的要求本身就包含在了這些討論本身之中了。人們當然明白,科幻不是追求完全的真實,除非幻想從未超出事實的限度,它總會是“不真實”的,甚至是錯誤的。就連劉慈欣自己,也早就在宣布要改編電影的許多年前“承認錯誤”:小說中地球的推動力的確是算錯了,而且如果真的面臨相關問題的抉擇,他自己其實是個“飛船派”。

但我完全能理解劉慈欣對自身立場的“叛變”:“發射地球”,讓地球在宇宙中流浪,這是個多麼令人無法捨棄的點子!儘管《流浪地球》裡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但它能成功,最核心的原因自然是這個點子本身。這個點子從一個想法變成文字,再變成了影像,它還在延續,試圖走向更多領域。

這意味著更多可能性和許多全新的事物的碰撞,這裡面鐵定包含著更多奇妙的內容。比如,或許你覺得“發射地球”並不科學,但相比“發射一個遍布喪屍的廢土地球”,它是不是就顯得科學多了?

這是在電影上映的同一天(1月22日),廢土求生手游《明日之後》推出與《流浪地球2》的聯動活動讓我想到的。

活動上線正好是正月初一,也是電影上映首日,一個相當巧妙的時間

“你好,我是Moss,現在向明日之後的全體倖存者進行緊急播報:在過去的時光中,你們曾戰勝無數困難,逐步恢復這裡的文明與秩序,你們是人類的英雄。但是,你們無法預見的更大危機即將到來,經過統一授權,Moss將從此刻開始,啟動明日之後緊急預案。”

伴隨著Moss的登場,《明日之後》的世界也遭遇了《流浪地球2》的同款危機——一顆迫近的小星球。於是,在這次聯動中,《流浪地球2》的故事也在《明日之後》中有了另一種演繹:玩家們需要登上神秘星球,共同解決可能的天體撞擊問題。

延伸閱讀  異世界舅舅:傲嬌精靈越來越主動,製作組太懂人心了

春節定制祝福倒是個很方便的功能,不過讓Moss來送總覺得增添了一些危機感?

《流浪地球2》的故事更像是上一部影片的前傳,事情還沒有進展到要把自己發射出去那一步,這或許減少了《明日之後》編劇的許多痛苦,畢竟任何作品都很難在世界觀中突然塞進一個在宇宙中飄蕩的地球。這讓聯動活動能夠擁有不低的還原度,除了這種還原外,電影和遊戲裡的事情也有共性,雖然面對的根本危機不同,但《流浪地球2》和《明日之後》都講述了人類在末日級別的巨大災難下的應對,而且,還都有點全人類團結一致只為守護家園的倔強,這給了二者奇妙的碰撞空間。不少元素的結合初看神奇,細想也巧妙。

例如,《明日之後》中本來就有廢土世界經典的“一人一狗”形象設定,這正好給《流浪地球2》裡的機械狗留出了位置,這只電影中陪著劉德華扮演的圖恆宇出生入死的忠實夥伴,在聯動版本中將代替普通的寵物狗,和玩家一起上太空炸毀星球。此外,《流浪地球》中的人類逐漸轉移到了地下城居住,這剛好也是《明日之後》裡此前就有的元素——雖然作用完全不一樣,但也的確都有點兒“新家園”的意思。 《明日之後》也延續了影片中劉培強為了給家人贏取地下城資格,進而參選航天員的劇情,玩家們完成首個太空任務後,會獲得報酬——一張地下城中籤憑證,可以自己填寫想要贈送給誰。正因為有這些巧妙碰撞的加持,雖然不能在遊戲裡把地球真的射出去,但這樣看似神奇的聯動其實也處處透露著合適。

“機械狗”到底是不是狗還有待商榷,不過從官方發布的宣傳視頻看,似乎是基於機器對狗的模仿而自認為自己是狗……

如果說上述內容算是“暗合”,那麼遊戲需要“玩”的獨特特點則給了聯動更多的補充空間。

《明日之後》中還有個設定,Moss會給玩家分配前往太空後的工種——電影中,無論是橫跨天地的太空電梯,還是巨大的空間站,想要運作都少不了不同工種的配合,可電影限於時長很難展現這些東西。 《明日之後》的聯動正好補齊了這塊想像。你可以成為月面載具駕駛員,或者行星發動機架構設計師,甚至是月面基地營養師。這讓遊戲在影片內容之外,又基於一個不同世界觀,提供了對“流浪地球”題材的全新想像。

在小星球上建立基地是影片和《明日之後》中都具有的元素

建設完成的基地

國產科幻IP的火熱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這些作品許多都誕生在很多年前,起初只能算是文字記載下來的一些科幻的點子,有些小眾,而且後來一段時間好像還變得更加小眾了。我曾經一度認為國產科幻走起了下坡路,可它們在許多年後再度火熱——“再度”的說法其實不對,實際上是前所未有的火熱,它們登上熒幕,從小說成為了電影,再進入到像《明日之後》這樣的遊戲中。人們開始用“IP”來稱呼它們,這個說法多少意味著其中很多東西走出了小圈子。

《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也為《明日之後》中出現的空間站點贊。在2000年《流浪地球》小說初次發表時,他擔任小說的責任編輯

這是文化產品的獨特特點,它是不會貶值的財富。更大範圍的傳播和更多人的“使用”不僅不會損耗它,反而會令其更具有生命力——就像是關於“《流浪地球》到底科不科學“的討論一樣,不管作品本身是否科學,作品本身,連同這些討論,賦予了它們更強的生命力。而且我們可以說,這一切仍然只是個開始,未來有著更廣闊的空間。按照4個段落的木星故事改編一部《流浪地球》電影來說,這個系列或許可以出到《流浪地球11》,和“勇者鬥惡龍”的代數差不多呀。

從私心來說,我也樂意見到更多的作品。其實除了《三體》和《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題材還有許多作品都值得影視改編,哪怕只拿劉慈欣的作品來說,例子都幾乎舉不完:《鄉村教師》挺適合用更加嚴肅的調子再拍一部;《朝聞道》的片段也能搞得簡短又充滿哲思;願意弄點長篇的話,《詩云》連帶著同系列之前的作品,包含有智慧大恐龍、星際大戰,還有抽象又浪漫的枚舉算法寫詩,也是好題材。隨便哪一部,像“《流浪地球》到底科不科學”這樣能聊的話題都有無數。

遊戲改編更是一片廣闊的空間了,在這方面,國產科幻題材遊戲完全稱得上是一片蠻荒,無論是原創還是像《明日之後》這樣的聯動合作都不多見。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日之後》這次的合作是一次有價值的探索,而且也相當有趣。它證明了即便是題材不完全吻合,用心的合作與碰撞也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要我說,既然嘗試了“碰撞”,不如碰撞得更厲害一點。在下一部《明日之後》的大更新中真的把地球發射出去怎麼樣?理由都是現成的:喪屍氾濫已無可挽回,但它們能經受住連大氣層都不存在的地表極寒麼?為了重新奪回地表的主導權,人類退回地下,決定把行星發射出去,一勞永逸地殺滅所有喪屍,新的故事就此展開……

Scroll to Top